中国半导体业发展其中有一个目标是实现国产化率,如2020年时达到40%,以及2025年时达到70%,引起业界关注。

国产化率达到40%能实现吗?这个问题比较复杂,可能与国产化率的“定义”等有关。最为简单的定义:国产化率为中国半导体业的产值与中国半导体业市场需求的占比,如果都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及CCID的数据计,大约如下:

半导体联盟网站,行业新闻,芯片公司排名

注释:

1),因为半导体业销售额及市场都是2018年的数据,而2019及2020年的数据都是估值

2),中国半导体业销售额中,是把设计、制造及封测三业累加起来,其中有重复部分

3),因为数据是基于在中国境内的产出,其中必然包含有外资,如三星、SK海力士、英特尔、与中国台湾地区的台积电、联电及力晶等部分,初估制造方面有50%,以及封装部分有30%是属于它们的贡献。

提高“国产化率”,可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必须思考

首先要拥抱世界,不能狭隘的提倡“国产化率越高越好”。要充分利用好全球资源,提高自己,才能节省人力,财力与物力。即便在受封锁的态势下,也不可丧失信心,仍要更大胆的开放,因为美国也不可能是“铁板”一块,现阶段我们可以去“A”化,或者少“A”化(A表示美国);

另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“实力”,我们不应该什么都做,也做不好。最好是我们有几件别人离不开的东西,例如中国台湾地区的芯片代工,韩国的存储器和显示器,日本的专用工具和硅晶圆材料等。所谓离不开,并非别人不会做,而是我们做得最好、最便宜,别人不用,就可能失去竞争力。

有人说“中国自主芯片”就像一个重复了多年的美梦,在过去二三十年里,被人们反复提起,又一次次失落地忘记,现在这个梦想正在开始发力实现。

发展芯片产业有着中国产业发展升级的内在需求,而特朗普政府对于中兴、晋华及华为等的打击,客观上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。芯片产业对中国之所以重要,主要是因为在世界产业分工协作链条上,中国承担了最终的产品制造环节,因此进口规模巨大,但很多芯片产品其实并不是在国内消费的,而是存在于电子产品中销往世界各地,为全球电子产业作出贡献。

元禾华创陈大同认为,以我们现在的水平,我们并不是要取代全世界,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。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,这个产业应该有我们在国际产业链当中的地位,跟我们的市场相符合,能够嵌入到这里面。

结语

中国半导体业发展有它的特殊性,相比对手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与代价。

提高国产化率,可能百分比多少并不太重要,关键在于要具备一定的“实力”,可以与对手们基本上能“平等对话”的条件。

半导体产业链长,产业发展有它的“特殊性”,仅有资金是不可能打通“一切”,因此要冷静多思考,踏踏实实及一步步的向前,它必定是个渐进的过程,尤其需要时间上的积累。同时中国半导体业要继续扩大改革开放,加速向全球化及市场化迈进。